close

  中國江蘇網5月20日訊 (記者 戚阜生)記者,新聞單位中從事採訪和報道工作的專業人員。如果在“記者”前面加上“特報部”字樣,人們一定會感到很神秘,而在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就有這樣一支這樣的隊伍,他們大都是“85後”的年輕記者,他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穩妥準確地實施輿論監督,滿腔熱情地為民解難,他們就是江蘇新聞廣播特別報道部的記者。
  特別部的報道工作與一般新聞採訪業務有何不同?特報部主任劉海濤給出了答案:負責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調查類報道和突發新聞報道。據介紹,特報部自2011年1月成立至今年4月底,共採訪各類報道1532篇,其中採寫播發輿論監督稿件712篇。
  始終把解決問題、緩和矛盾放在第一位
  去年6月,蘇寧環球威尼斯水城業主向特別部反映,開發商當初承諾的學區房和其他配套在入住6年後始終不見蹤影,特報部記者王哲立刻介入調查。
  “表象是教育局和開發商之間互相推諉,深層次原因是當地政府在引進地產項目時,缺乏對開發商的制約和監督。”王哲說,開發商的強勢和冷漠,讓他的採訪一度無法進行,業主們也表現出極大地失望和憤怒,甚至表達了事情如果得不到解決將會去堵長江大橋的極端心情。
  在可能發生大規模群體事件的時候,王哲首先勸服業主理性應對,同時儘力在業主、開發商和政府部門之間協調。回憶起那一個星期的奔波,王哲說,最大的壓力是受到了方方面面的疏通說情,甚至是對自己生命的威脅。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哲終於促成三方坐下來並連續進行了4次協商,開發商終於在解決學區和配套問題上向業主達成了妥協和承諾,事件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業主代表非常感激地送來了錦旗,也最終避免了一場有可能隨時爆發的大規模群體事件。
  其實,像解決威尼斯水城上學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徐州睢寧徐沙河上兩座爛尾橋,上萬村民只能爬梯上下橋》的報道播發24小時後,兩座爛尾橋復工,一個月建成後老百姓要把記者名字刻在橋上;揚州市江都區兩千多位農村老人養老金被拖欠五個月,報道稿件播發當天,江蘇省人社廳督辦,江都區人社局公開道歉並著手補發養老金六十多萬……
  劉海濤說,“特報部”的所有報道稿件並不以刺激聽眾感官、製造轟動效應為目標,而是把各地黨委政府工作大局與人民群眾合理訴求有機結合,把緩和矛盾、解決問題擺在第一位。
  堅持在新聞報道中為民辦實事、弘揚正能量
  2012年的聖誕節至2013年元旦期間,特報部記者朱亮和趙立孟一直奔波在南京、連雲港和北京三地。原來,連雲港市東海縣的15名村民通過非法中介前往安哥拉的貴州七建工地工作,卻淪為“包身工”,受到持槍脅,想早日回國。
  朱亮和趙立孟帶著跨國勞工家屬尋找黑中介、奔走多部門進行協調,最終這15名跨國務工人員在春節前平安回到祖國。整個過程,特報部前後共播發7篇連續報道,國內媒體紛紛轉載、跟進。不久之後,東海這個江蘇省勞務輸出大縣,迎來了全縣黑勞務公司的集中整治行動,通過本案例,當地老百姓知道了出國打一定要走正規渠道。
  朱亮總結認為,記者應該成為新聞事件的服務者,而不是索取者,必須用服務的意識貫穿採訪過程。朱亮還堅守“腳板子底下出新聞”這一新聞名言,“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有多少收穫。”
  去年8月,東海縣白塔埠鎮山北頭村農民向特報部記者反映,中央糧補資金遭地方政府扣兌,而在抗旱自救過程中,還被要求繳納“天水費”。朱亮頂著高溫立刻感到現場,在村民的帶領下,調查2400多畝山田灌溉的詳情。結果顯示,2400畝山田間分佈有6個水塘和1個溝渠,而且還是廢棄的礦坑和小野渠,只能在下雨才能蓄點兒水,村民只能靠抽取這些“天水”自救抗旱……
  但當地水利部門卻堅持要收取水費。朱亮在採訪發現,鎮水利部門負責人沒有深入田間地頭,瞭解實情,只是想當然認為,村裡有多少畝地領取水稻糧食補貼,他們就該收多少畝地的水費,該做法延續了多年,農民們很有意見,拒交水費。水利部門將村民告上了法院,法院判決水利部門勝訴,對於拒交水費的農民,法院強制執行,直接從中央糧補資金個人專項賬戶內扣款。該做法又引起了廣泛爭議,直接導致山北村農民與鎮水利部門、法院之間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水利部門負責人甚至不敢進村入戶。
  在當地的三天時間里,朱亮帶著群眾的意見及自己調查的證據事實,走訪東海縣水利局、縣法院,相關單位高度重視,派專人赴實地調查,記者與村民們又進入2400畝山地間,二次核實真相。最終白塔埠鎮水利站站長當場向村民們道歉,糾正了該行為,並表態將為山北頭村興修水利設施,結束“望天收”的生活……
  堅持一身正氣為黨分憂、一顆公心為民解難
  南京南站60戶拆遷戶拿不到安置房投訴,特報部採訪完成後,按南京市相關領導要求暫緩播發,給紀委查處的時間。最終推動南京市紀委查實了案件、懲處了貪腐分子,並把被貪污的安置房還給了拆遷戶;蘇州工業園區雍合灣小區兩百多戶業主長期受到附近一家垃圾回收企業廢氣污染,特報部記者採訪完成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領導希望能夠支持當地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緩發稿件。此後管委會強化了對該企業的整改,實現了達標排放,解決了長期困擾居民的難題,也化解了當地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為什麼沒有播出報道?“我們從來不以弱勢群體代言人自居,而偏離輿論監督的初衷。”劉海濤介紹說,在三年來的採訪中,特報部有大約8%左右的報道並沒有播出,這些沒有播出的報道,各有各的充分理由,但共同點都是,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顧全地方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給地方流出時間和空間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化解群眾的怨氣,緩和了對立情緒,營造了社會和諧。
  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新聞記者進行輿論監督的採訪報道,會遇到各種考驗。俞聲揚是特報部最年輕的記者,2011年剛工作時就到某縣採訪關於公路的投訴。採訪要結束時,當地一位負責人拿出一個裝滿錢信封,表示這是辛苦費,硬塞給了俞聲揚。不過,俞聲揚採訪回來後立即將信封上交到單位,後來單位領導親自趕赴當地將錢還給送錢的人。
  “接到錢的時候就懵掉了。”俞聲揚說,特報部從沒有發生過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的事,每一篇稿件都清清白白,不涉及任何個人利益,但也有一次例外。
  去年10月,宿遷小伙子王樹科在沭陽縣購買了一套商品房,兩證齊全。但是,當地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專職司機因為與該商品房的開發商有糾紛,強行霸占了這套商品房,拒不歸還。在俞聲揚先後兩次去沭陽採訪後,事情解決。王樹科拿回房子後,多次表示要到南京來感謝我們,俞聲揚都婉言拒絕。
  今年1月28號,天空下著雨,王樹科給俞聲揚打來電話說,已經在電臺門口等候,要表達感謝。俞聲揚下樓一看,王樹科和他的老父親身上已經濕透,帶著一面錦旗和50斤糯米,俞聲揚趕緊把他們請到辦公室。王樹科說,這是自己家種的糯米,要求俞聲揚一定收下。考慮到他們父子來往南京實在不易,特報部第一次收下了投訴人的饋贈——50斤糯米。
  “忠於自己的理想,忠誠於記者這個光榮的職業,履行好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劉海濤的話道出了特報部記者的共同心聲。  (原標題:85後特報部記者:客觀公正寫真相 關懷社會有擔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49kycrg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